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科研
> 教育教学 > 科研

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科信息(第一期)实践改进:一线教师课题选题“五招”

阅读次数:343 发布时间:2017-02-13 发表人:程瑾

王芳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课题驱故事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基本方法。

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如何基于实践改进,归真问题、真思考、真研究呢?从下面“五招”入手。

一、切口“微”:迷你型

“微”顾名思义,小,细小。这里的“微”指的是研究的问题切口要小。一线教师日常工作大都繁忙,侧重于实践改进,少理论研究,对深奥的问题往往心生畏惧、望而止步。在课题选题中,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实际,采用“剥笋法”,从研究预设成效目标上、研究内容上、研究对象上去缩小,尝试“微问题”的发现和挖掘。如课堂改革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较宏观,需要投入的智力、人力、物力皆比较大,师个人一般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可以择取部分内容实践,前面加上限制性词语,缩小研究范围:如前面添加“高段语文”、“高一数学”等词语,缩小研究对象;或后面增添“导学单的设计”、“小组评价机制的探索”、小组合作的指导”等词语,缩小研究内容;或是再细化,加以“复习课”、“图形教学”、“学习卡”等词语,从课型、知识板块、教学策略等方面加以精减明确。通过层层“下剥”和“分割”,“手术”后的课题可以变身为高段语文阅读课导学单的设计探索“高一数学图形学中课前预习指导策略研究等,成为微型课题。

二、视角“新”:不撞衫

   课题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不能重复别人的“故事“别人的老路。它的实践意义是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或是用新的方法优化他人的研究成效。它的提出必然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选题前,老师们要学会三问:自己的问题他人有没有解决?相似的课题近几年研究的人多不多?自己探索有没有新的发现?一般情况研究的人越少越好,说明你的研究越有价值;反之众人都研究过的课题再研究就没有多少价值。
   那如何如何判断是否与他人的研究“撞衫”只要把课题题目输入百度就可以知晓,明确是否“新”如何理解这个“新”?还可以进行“扩词式”内涵它可以理解为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研究内容、新的教学技能、新的操作策略、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实际,成效发现。

三、问题“真”:急寻招

研究始于问题。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目标侧重“点不在于构建新的教育理论,而是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它的研究是基于行动的思考。所以选题时要基于自己的岗位实际思考,此问题是否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需要迫切解决?这些问题是学科问题还是科研问题?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情况?研究价值大不大?于一连串的追问中找到当前自己最需解决的且通过努力有能力解决。有效路径,教师科学“寻招”的实践。777

四、难度“适”:易操作

课题实施的难易度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着课题组能否胜任。难度系数过大,往往会导致课题研究不深,泛泛而谈,甚至带上“假”、“大”、“空”的面具;相反,过易,半时片刻就能解决的问题则没有研究的价值。

难度适宜的课题,贴近实践,扎根班级、课堂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同时又具备创新性、前瞻性和挑战性。这样的课题研究朴素、真实、亲和,能让老师在最近发展区内沉潜、蜇伏后破茧而出,享受到研究的快乐。

五、周期“短”:见效快

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类别不同,课题研究的周期也略有差异。一般情况,当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疑难问题时,解决的速度越快越好,研究的周期越短越好,课题研究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一线教师选题时要关注课题研究的周期,要从问题的细节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周期要短。相对而言,小的切口,小的载体,小题大做,思考也会深入一些,研究的成效也会有显著一些,研究周期也会短一些。

总之,课题的选题过程是一个从“问题”到“课题”的系统过程,一线老师只要本着“真问题”、“真实践”、“真思考”为始点,在微处入眼,小处入手,课题的研究就会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