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课题研究
> 教育教学 > 课题研究

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科信息(第一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阅读次数:213 发布时间:2015-10-12 发表人:程瑾


写好论文,无非就是这几个方面:选好题、充分搜集和整理资料、写作的格式要规范、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仅此而已。

(一)怎样选题?

(1)选题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

刚才谈到,论文评选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一种促进你专业发展的手段,所以你写的论文一定要有价值,对教学有帮助,这是具有实践价值;对丰富教学理论有帮助的,这就是理论价值。有价值是第一位的。你比如刚才的《变式原理与造句教学》这篇论文,就有价值。我是负责教学工作的,我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老师也指导学生造句,但不会指导,学生造一个就算了。而且一到六年级的水平差不多。下课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就问她,我问你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指导学生造句子?她说不知道呀,不都是这么教的吗?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造句?还用怎么指导,学生把这个词用进去不就行了吗?我一听,发现老师还真不知道为什么造句、怎样指导造句。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这不就是价值吗?

当然,如果你的论文价值具有时代性或前瞻性,那就更好了,更容易获奖、更容易发表了。你比如说,新课标颁布以后,很多的杂志都在研究这个新课标。语文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等,新课标就讲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这些杂志就围绕这个进行讨论,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单是写作、也不仅仅是表达。最新一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发表了特级教师李作芳的一篇论文《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点思考》。这个问题具有时代性。

②创造性原则

这就要求你的文章要有一点新意,这样就更好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深。刚才那篇文章,关于造句的论文很多,但我有新的地方,我把它与变式原理结合起来,就有了不用的视角;我论述了为什么要造句,这是比别人深的地方。

你比如说去年教海探航一等奖第1名的文章《从《西游记》看综合实践活动团队建设》,写综合实践活动团队建设的文章很多,但换了一个角度,从西游记的角度去看。这就是新意。

③科学性原则

④导向性原则

⑤可行性原则

(2)选题途径

①有教研、科研部门或学校布置、安排的课题。

你比如说在2001年左右,有一次县里就针对书法教学进行征文;后来又围绕教学五认真进行征文。这都是布置的课题。我们学校上学期,就围绕小班化教学进行征文等等。你只要围绕这些方面去写就可以了。

②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用心观察、反思,就某一方面(点)触发灵感,经过提炼而产生的课题。

你比如说,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在识字教学时,我发现这一刻很有意思,“煎熬”都和火有关,那什么是“煎”、什么是“熬”,我灵机一动,加油的是“煎”,加水的是“熬”,那么又是“蒸”?什么又是“煮”呢?我从字理、字根上去研究,那就可以围绕字理与识字教学去写。去年著名的特级教师陈树民,老特级,80多岁了,就写了《字根理论”与儿童识字的“汉字开花”游戏》,获得了一等奖。2012年师专一附小的顾士伟老师就写了一篇文章《小学语文课本涂鸦: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写得就是教学中学生最会做的,在课本上涂画。哪个班级没有?鲁迅不也做过吗?

③在阅读经典、论著、杂志时,受到作者某一论点启发而形成的课题……

这是最多的。因为阅读,你走进去了,最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了,你就可以写。你比如,我2005年左右,在读《小学语文研究》的时候,里面谈到了课改的一些问题,使我产生了想法,我就写了《给课改做次体检》。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有了灵感一定要记下来,抓紧时间成文。过了那个劲,有时就不想写或写不出了。

④在参加观摩课、公开课时,有感于教者的“教”或学生的“学”等活动过程中,产生选题。

听课是非常累人的一项工作,因为你要一边听,一边记,还要一边想。我有个习惯,听别的时候有想法了,马上在听课记录的后面写下来。但是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没有这个想法,同步点评不写,总体评价不及时写。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听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想法,为什么不及时记下来呢?你比如说,我听课的时候,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上课就围绕课文内容讲来讲去,一节课学生基本都在学习自己会的东西。老师没有语文的意识,学生更没有语文意识。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语文意识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摭谈》,这篇文章获得了市级一等奖。

课堂聚焦:语篇教学“六棱镜”      王爱琴   江苏省一等奖

在语篇的“花园”里种植            邓黎莉   江苏省一等奖

⑤在与同行、专家交谈、探讨、争论问题时,触发灵感,悟出个中道理而产生的选题

⑥在参加学术会议、听经验介绍、专题报告受到启发,产生选题

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这样写成的。在课改刚刚起步的时候,在宿迁有个科学的活动,我们县里组织去的。当时的徐校长就带我去了,我当时刚毕业2年,没出过远门,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专家,非常激动。学习的时候很认真,用心听、用心记。回来以后就写了一篇关于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论文。这篇论文获得了当时“五四杯”论文评比的市级二等奖。

希望大家养成一个习惯,有想法及时记下来,及时去研究。

(3)选题策略

①题目宜小不宜大(小题大作)

选题一定要小,只有小的选题,你才能把它用有限的文字写透彻。小题要大作。题目太大不好把握。出示教海探航获奖题目。

②见地宜新不宜旧

这个不用说,新的选题对教学的指导价值就比较大,符合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③取材宜熟不宜生

这有你熟悉的选题,你才能写好。这个是占有资料的问题。后面要谈到。

(二)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

选好题了,就要开始搜集和整理资料了。

(1)作用

拓宽论文思路、弄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寻找突破点和创新点。没有资料,你怎么写?不好写。

(2)原则:将资料融入到血液中

那有人说,搜集资料好办,我到网上一搜索,直接粘贴上去,或者改一改,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其实这些做法不好。直接粘贴的,不就是抄袭吗?你把他改一改,变成自己的语言,比直接粘贴的好了。但是我就发现,很多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该改了别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了,但是前后不搭边,语言、概念前后矛盾,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你搜搜网上教海探航的一些论文,虽然获奖了,但是你不知道他写得是什么?去年的教海探航论文二次培训上,江苏教育的王昱编辑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说很多参赛论文都没有把资料吃透。

只有将你搜集到的资料全部都理解了、掌握了,已经有哪些成果了,最先进的成果是什么了?将这些成果都变成自己的了?那你写起来就是驾轻就熟,非常容易出新的观点了。你比如说,我去年的教海探航论文《致用:指向言语表达的智慧》,怎样从言语表达的角度去理解“致用”呢?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很多种说法,最后我提炼出两种:一是以语言发展为根:用“为什么”的思维解读文本。文章不仅仅是教孩子课文表达了什么,还要教课文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更要研究为什么这样表达?你看从“言语内容”的层面走向“言语形式”的层面,再到“言语意图”的层面,步步逼近学生的言语“未知”,步步逼近语言的“秘妙”。二是以言语实践为径:从儿童的视角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言语实践,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也离不开反复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是通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路径,也是检验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唯一标准。语文课就要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在充分挖掘“例子”中“语言”因素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领孩子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历练语言。在此过程中将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启迪思维、陶冶情感等维度自然地裹挟其中,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递进。

需要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的主体是儿童,我们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他们的言语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儿童思维的语言表达的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再比如说写语文意识问题,我搜集:

1999年江苏省扬中教授级高级中学教师钱吕明先生在《语文教学之友》第10期发表了《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一文,首次提出“语文意识”这一崭新命题,并对语文意识做了探讨,但并没有明确的界定。2003年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在《语文学习》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将语文意识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并称之为语文教学的阶梯。随后,温州大学彭小明先生在2005年《小学语文教学》第6期上发表《语文意识论》一文,认为“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在《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一文中认为“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2009年,钱吕明先生又在《“再”论语文意识》一文中,从美学的角度,给语文意识下了一个定义,认为“语文意识应该是对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审美意识。”

这样,我通过搜集资料,我归纳了语文意识概念的两种说法:即语文意识关注说、语文意识审美说,不管哪种说法,都无法准确地给语文意识下个定义,怎么办?就像语感一样,既然无法定义,那就通过比较与思辨,把握概念的核心:

①虽然几位学者对语文意识的表述各有差异,但他们都将言语形式作为语文意识研究的对象,即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由外部对象的刺激发动的”,而这个刺激语文意识的外部对象就是言语形式。

②不管是对言语形式的关注还是审美都指向“怎样表达”、“为什么这么表达”。换句话说,语文意识既包括言语输入(阅读或倾听)时的“为什么这么表达”,又包括言语输出(写作或说话)时的“怎样表达”。

③语文意识,作为意识的存在,它应该具有人的心理意识的特征或性质,即具有自主、自觉的性质。

(3)途径

读书:本专业的优秀的、代表最新研究成果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书籍。

这些书一定要读。那么书怎么来呢?买呗。一年买1——2本,少喝一顿酒,少吃两斤肉,少抽一包烟,少买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当然,像我这样的贫困户,直接到网上找电子版的。我就找了很多,比如:打开文件包。

读杂志:本专业的权威杂志一定要看。可以订阅几本。语文方面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等。不想买怎么办?到网上搜目录,到博客里找一找。看看能否找到。比如说:《新教师》2012年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三点思考》,因为我有课题,所以我就想看看他的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去搜了。

百度搜索上期刊网,有针对性地搜集(http://www.cnki.net)

当然,上中国知网要花钱的,那里的文章按字数计算,博士生的论文、硕士生的论文、大学的学报,有时要花几十元,很贵。老师的工资也不多,有时确实很困难。怎么办呢?我先上去搜集,找到文章的题目、作者,然后到百度去搜,到这个人的博客去找。实在找不到只好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