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信息(第四期)《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路径》
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路径
摘自:马凤芹. 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路径探析
一、学会学习,成为学有专长、博学多识的学者型教师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竞争力不仅要看其拥有知识的容量,而且要看其是否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当代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专家型教师既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为达到这样的知识目标,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多方位和多途径的学习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厚知识底蕴的学者。
1.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是对每一个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传递者、育人者身份,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把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刻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心灵。
2.要进行多元化内容的学习
教师不仅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与资料,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做到全面、扎实和精深的掌握,能及时了解获悉学科的最前沿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成为学科领域最具实力的专才,而且能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使自己博学多识,多才多艺,成为见多识广的通才。此外,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还要多学习一些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科研、教育发展史、教育名人传记等,不断强化自己的教育意识,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要多方位、多渠道地学习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书本、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渠道学习,也可以通过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与师生交流切磋、听报告讲座、外出学习与培训等途径进行学习。总之,学习途径是多方位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为自己提供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使自己多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研究,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
“科研兴教”是我国当前发展教育的战略口号。实践证明,教育要发展,需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要改革,需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可增加教育改革的“含金量”,使教育发展与改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邓小平同志曾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英明论断。而在教育发展领域,可以断言,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为此,“校校搞科研、人人有课题”已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和突破口。在这种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突破、有造诣,就必须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改进,与新课改精神相接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效,并从中产生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成为研究型教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型教师。
1.学校要善于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
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如研究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交流,重视教师的校内外学习与培训,切实把教师的科研落到实处。
2.教师要善于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发现和认识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活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想学会研究,必须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性质、特点、方法、过程等,学会如何确立研究课题、如何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如何进行材料的搜集与数据处理、如何撰写科研论文与课题报告等,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从事教育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师还要勇于实践,把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无缝对接
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育科研意识,善于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来思考、探究和解决教育实际工作各环节中的问题和困惑。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效,并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变成一生的教育实验,把自己的工作场所(巴甫雷什中学)变成教育实验室,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乃至教育专家。
三、学会反思,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反思型教师
教育心理学研究揭示,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之一,就是专家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亦即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机智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各环节及细节,以提高教学效能的教学活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都说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反思,才可能成长为一个有自我认识的理性化的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教育范式下经验型教师的解构,是对经验型教师的超越。
1.转变旧观念,树立批判反思的意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只有通过批判和反思,才可以达到真理。”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常常来自于批判和反思。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摆脱墨守常规、人云亦云、自以为是、身陷迷雾的教学困境,必须树立批判反思的意识,敢于破除迷信,敢于怀疑权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回顾、检测、诊断、调整等,既要相信真理,又不迷信他人的权威和自己以往的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加理性和客观,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丰富教学环境,构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这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教师不仅要学会自我反思,还要学会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进行反思。为此,丰富教学环境,为老师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交流平台既包括日常工作中为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教学研讨、学术报告、日常沟通的机会,又包括网上QQ、教育论坛、个人空间的交流等。这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合作化的宽松环境,它为教师的反思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机。教师在与同行、学生的交流中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客观化了解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深入体验,并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观点或思路。
3.开展教研活动,学会自我反思
常规化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培养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首先,在教研活动中,既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与考察外地的教育经验与做法,对照自身寻找差距,也可以针对本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开展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析与交流,使每位教师在研讨中都能进行对照反思、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不断地改进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反思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与他人的切磋交流,更体现在教学之余通过独立思考撰写反思性的文字材料而进行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撰写教育论文、教育日记、教学案例、教学经验总结或体会等,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及时捕捉自己的教育感悟或思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为教育科研积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